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

【轉貼】《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》作者首度來台 死亡教給他的人生三堂課

《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》作者首度來台 死亡教給他的人生三堂課
《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》作者首度來台

死亡教給他的人生三堂課

撰文者:單小懿

艾爾邦的全部著作創下全球二千八百萬本的驚人銷量,他如何透過三位人生摯愛的死亡,找尋到生命的意義?並從玩世不恭的夜店樂手,轉變為改善游民生活的社工?


艾爾邦:有句諺語不是說,「當學生準備好,老師就會出現?」只要把心靈打開,你就會聽見。

是什麼故事,讓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--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歐普拉(Operah Winfrey),在五分鐘訪談後,便決定投資拍片,同年並拿下五項艾美獎?

這個故事叫作《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》(Tuesdays with Morrie),也是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排行榜有史以來最長銷的暢銷書。

沒有《秘密》的神秘色彩,沒有《哈利波特》的精彩冒險,也沒有《暮光之城》的浪漫愛情,《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》是由米奇‧艾爾邦(Mitch Albom)所記錄,與大學老師莫瑞‧史華慈(Morrie Schwartz)的臨終對話。

為何一本不到兩百頁的小書,可以感動全球超過一千四百萬位讀者?

「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心靈導師,而每個人周圍也都有潛在的導師。」九月二日,《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》作者艾爾邦首度來台演講前,與《商業周刊》分享感動背後的秘密:「有句諺語不是說,『當學生準備好,老師就會出現?』只要把心靈打開,你就會聽見。」

艾爾邦的老師,名為死亡。而且這位老師,三次出現在他的人生教導他。

艾爾邦其實是平凡如你我的作者,他跟你我一樣常常參不透人生許多問題。一九五八年,他生於美國紐澤西州一個猶太中產家庭,是典型的嬰兒潮世代,生長在戰後富庶、思想開放的美國,他從小就夢想著成為能發片的音樂家。

進入大學後到大學畢業的七、八年間,他開始朝自己的夢想邁進,渴望成功、野心、成就和金錢。白天在學校上課,晚上就到酒吧裡跟爵士樂手學鋼琴、彈鋼琴打工,甚至兼職當計程車司機、拳擊手和社工人員。美國之外,他流浪到歐洲、中東從事音樂創作,把到不同國家當作成就,過著波西米亞式的生活。
全文請到此繼續觀看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