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

楊玉欣委員個人總質詢【2】



二 、國 家醫 療 衛 生 與社 福 預 算 要 如 何改 革 , 才 能體 現 「 預 防 重 於 治 療」、「防 微 杜 漸 勝 於 亡 羊 補 牢 」 的 精 神 ?


1) 醫療衛生與社會福利這兩大領域佔中央政府總預算非常龐大的資源。政府有必要定期檢視這些資源的分配是否用在刀口上、是否發揮最大的效能。強調安心與富民經濟的新閣上路,更應優先思考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的調整與運用。

2)  將有限資源做最有效運用的方法之一在於奉行「預防重於治療」以及「防微杜漸勝於亡羊補牢」的道理。這個道理雖然淺顯,但卻很難落實,因為大部分人都是「不見棺材不掉淚」,事情沒到火燒眉毛的地步不會想到要先採取預防性的措施。而等到問題真的出現了,可能已經很難補救或至少要耗費很大的資源才能解決。請問院長,如果認同「預防重於治療」、「防微杜漸勝於亡羊補牢」,是否願意對醫療衛生與社會福利預算與資源進行通盤檢討,究竟有多少比例是用在「防微杜漸」,又有多少是用在「亡羊補牢」?
3)  例如:
(1) 理想的公衛體系要能有效預防民眾生病、促進國民健康。當一個社會的人民在疾病與健康上的問題愈少,該社會在醫療上的費用支出自然也就愈少。
以衛生所為主體的公共衛生體系曾經有效的根除台灣早期的疾病,但台灣過去十年醫療保健經費使用在預防部門的比例卻只停留在 3-4%,造成醫療部門高度市場化與巨人化,而公衛體系卻有醫療化與侏儒化的現象。全國醫事人力超過 20 萬人,其中僅不到六千人投入公共衛生。依據陳美霞教授的調查,台灣公衛人力與人口比還不到高度醫療取向的美國的三分之一。不投入預防保健工作,疾病治療的費用當然高漲,健保支出自然無法有效控制。
(2)  老人失智問題早期介入遠優於中晚期介入:隨著人口老化的速度加快,老人健康及其照顧問題逐漸成為國民幸福指數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。失智預防可以增加老人健康餘命,在早期介入能延長失智者生活自理時間,延緩失智惡化至中晚期(需完全依賴)的時間,從而降低長期照護的沈重負擔。
然而,現行制度之資源投入主要不在失智預防、早期治療與早期介入。以內政部為例,目前資源投入失智症輕度時期的計畫僅有瑞齡學堂計畫,其經費約 1200 萬元,其餘皆為中、重度時期才將資源輸入。國家資源如果不在失智早期介入,將導致老人失智症患者受苦、家屬及其照顧者負擔沈重、國家資源事倍功半、國民整體幸福指數下降的多輸結果。
(3)  心智暨多重障礙者應早期介入齲齒防治、骨質疏鬆篩檢與早期治療:較諸一般人,身心障礙者口腔清潔不易,而比較容易得到齲齒,此外,也比較容易有早發性的骨質疏鬆。若比照一般人的健保給付規定,不及早介入身心障礙者的齲齒防治,或者,五十歲以上且有骨折記錄者才給付骨質疏鬆相關檢查與治療,則容易發生高比例齲齒與骨折個案,增加個案痛苦、照顧者負擔及後續醫療衛生支出。政府應本「預防重於治療」概念,將部分資源從事倍功半的治療端移轉至預防端,俾收事半功倍之效: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